时间:2017-10-28 作者:admin 浏览:次
老舍笔下的北京城,没有红墙绿瓦,没有伟岸壮阔的城墙。
有的只是七拐八拐的破胡同儿,和破旧的四合院儿。日子虽过得清苦,但生活滋味儿却浓。
那时,没有汽车的胡同儿,就是孩子们的乐园。到了三伏天儿,孩子们最爱逮蝈蝈儿,透着阴凉,听着虫鸣,外面再怎么骄阳似火,孩子们也照样儿乐呵。
那时的胡同儿——清静又热闹!大人们在门口干活儿、聊天儿,孩子们却在胡同里撒欢儿,街坊四邻透着股亲近。
到了吃饭点儿,喊一声儿“XX,回家吃饭喽”,从家门口儿传到胡同口儿,这家儿炒蒜苗,那家儿焖扁豆,四处飘散的香味儿,足以勾起肚子里的馋虫。
马车拉着新下来的蔬菜瓜果进了城,家门口儿就能买到挂着泥土香的吃食。
孩子们感兴趣的点可不在这儿,他们关注的是城里难得一见的大牲口。
“酒腻子”常会泡在胡同口的小酒铺,一推门儿,扑鼻而来的酒味儿、肉味儿……总能馋得人哈喇子往外流。
空闲的时候,去鲜鱼口、去大栅栏,一水儿的招牌幌子,没有霓虹。
那些街头巷尾,等着拉车的,现在,也只能从画片中窥见一二。
胡同的一砖一瓦、街巷门墩儿,永远那么熟悉,总能勾起北京孩子的记忆。
(责任编辑:iart168)长按或扫一扫识别上图中二维码
关注爱艺术168公众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