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间:2023-02-15 作者:admin 浏览:次
去年底,佳士得250周年秋拍会,常玉的一幅《瓶菊》拍出9100万港币。就在几年前,他的一幅《五裸女》成交于1.2832亿港币,创下当时华人油画拍卖纪录。而他生前却因为自尊,困于贫穷,鲜有人知,一生在黑暗的小屋中,把灵魂献给了笔下的动物、花与裸女。(图为《瓶菊》)
如果你读过徐志摩《巴黎的鳞爪》,一定会对这样一幅场景记忆尤深。“在巴黎一条老闻着鱼腥的小街底头,一所老屋子,顶上一个A字式的尖阁,屋内光线暗惨得怕人。”住在这惨白狭窄老屋子里的,就是徐志摩常去看望的画家老朋友。这个画家不过正午不起身,不近天亮不上床,直到上灯的时候,才在他那艳丽的垃圾窝里开始工作。(图为常玉)
1920年前后的样子,一批留学生响应国内政策,纷纷来到西方学习“先进”文化。那时的巴黎不仅有中国学子,街道上有大量为艺术漂泊的异乡者。毕加索、苏丁、莫迪里阿尼···相比起这些为生活所迫,异常艰辛的漂泊游子,常玉最初的生活称得上惬意。
他生于四川的富裕之家,哥哥常必诚创办国内最早的牙刷厂,足以支撑他在巴黎所有的开支。他有钱自己租住旅馆,性格又无拘无束,很快融进了巴黎本地人的圈子。彼时的留学生大都一心想进入名校学习,他则特立独行,跑去向那些自由艺术家学习。绝大多数留学生学成后归国,常玉则选择留在巴黎。
初到巴黎的那几年,他坚持不到美术学院进修,没事就拿个本子素描,在咖啡馆里他也是一边看《红楼梦》或拉小提琴,一边画画。30年代早期,常玉结识了巴黎的大收藏家侯谢,他欣赏常玉的画作,并大笔地购买,这也让常玉的画作在画廊得以频繁展出。
然而就在他的画作在欧洲小有名气,开始要打开欧洲市场的时候,家里的一场变故却将他打回原形,兄长去世,经济状况急转直下,花花公子的生活瞬间变得一贫如洗。不得以他做陶器,甚至去给体育活动做宣传维持生计,画商看中这一点,不断上门逼迫他卖画,傲慢的态度让常玉无法容忍。常玉也因此跟他们约法三章—— 先付钱; 画的时候不准看; 画完拿了就走,不许提意见。
这般清高也让侯谢抛弃常玉,转而去捧日本的艺术家。四十年代末的时候,他还跑到纽约待了一年半时间寻求突破,但无奈画作卖不出去,不得以又返回巴黎。或许是经历了生活沉重的打击,二三十年代他的画风明亮清丽,浅浅淡淡韵味十足,而到了四十年代之后的画作,画面则忠于漆黑,线条冷硬,如同生活给了一条沉痛的鞭痕。
四十年代,他也想去台湾办个展,几十幅有代表性的作品也提前运抵,但却最终未能成行。这也算不幸中的万幸,他的许多代表作品都留在了宝岛。在巴黎的生活越来越艰难,常玉也因此变得异常孤单,1966年他拨通了好友达昂的电话:常玉:孤独......我开始画一张画。达昂:是什么样的画常玉:您将会看到!达昂:那要等到几时常玉:再过几天之后......我先画,然后再简化它,再简化它......
画完没多久,1966年8月12号的凌晨,在工作室中他被发现因煤气泄漏已经死去。就这样结束了他默默无闻、不被赏识的一生。1966年去世后很长一段时间,他仍旧不为人所熟知,画作不被赏识,作品成捆地出现在巴黎的拍卖市场,售价不过数百法郎而已。
直到80年代之后,欧洲才意识到其画作的巨大价值,不少台湾画商因他的遗作而暴富,或许是心中过意不去,几个画商辗转找到当年在常玉楼房下中国餐馆里的打工者,他们均已年过花甲,好不容易记起常玉的墓地,在巴黎的贫民墓地里找到了它。(图为常玉的墓碑,不着一字。)
如今虽常玉这个名字,在普通国人中尚不普及,但西方已经公认其为世界级的绘画大家。在吴冠中眼中,他的作品吐露出高傲、孤僻、落寞,那些孤独的鸟与兽,那些出人意外的线的伸缩,那比例对照的巨大反差,使人立即想到了八大山人。
这社会,艺术浪人太多了,有名气的也不少,但对不声不响天才的发现与接纳,却总是姗姗来迟。 或许是应了那句老话:大浪淘沙始见金,时间会剔除一切滓渣。
长按或扫一扫识别上图中二维码
关注爱艺术168公众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