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您访问爱艺术168网!加入收藏

范扬

时间:2021-01-28 作者:admin 浏览:

范扬

 

范扬,19551月生于香港,祖籍江苏南通市。曾任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、教授、博士生导师。现为中国国家画院国画院副院长,兼任南京书画院院长,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研究员,文化部优秀专家,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。

画家范扬作品多次参加海内外各级大型展览,多家专业刊物作为专题介绍。作品《支前》,《苦麓烟峦》等为中国美术馆,江苏省美术馆等展馆收藏。中国画《支前》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铜奖。

擅长中国画,工写兼备。

工笔重彩《唐人诗意》组画,设色精当,温润蕴藉。山水画作风淳厚,笔法沉雄,水墨华滋。多作实景写生,外师造化,中得心源,绘事画境,更上层楼。偶作花鸟,师法青藤、白阳,清新俊逸,不让前贤。指导国家画院“范扬工作室”学员的专业培训和学术研究,遍历名山大川,搜尽奇峰,积稿盈囊,归来创作,成果颇丰。

画家范扬设计有《太湖》特种邮票、《周恩来同志诞生100周年》纪念邮票、《普陀秀色》特种邮票。出版印行有《水浒人物全图》,《范扬画集》等。

经历

范扬属羊,性格和顺,心地实在,读书时是好学生,做事时也随遇随缘。广交游,多朋友,画友中口碑不错。

范扬出身诗文书画世家,不乏才情。一般说来,世家子弟往往聪明有余,沉稳不足,可以顿悟,不耐渐修,范扬却是能够立定精神,扎牢根基,含英咀华,厚积薄发。上大学前,范扬在老家南通的工艺美术研究所工作。研究民间刺绣和剪纸。当时,海内外诸多名家如庞薰琴、吴冠中等到研究所讲学,启发学术,提携后进,范扬获益良多。工艺研究所前身是沈寿女红传习所,其刺绣精品为当时一绝、研究所的剪纸、灯彩、风筝、扎染都很精彩。民间艺术朴素自然、磊落大方而又生机勃勃,范扬耳濡目染,好之学之。体会不少,确实直接影响到其后来的审美取向。


范扬
 

育人经历

范扬一直是非常受学术界关注的画家。各种美术专业刊物纷纷对他进行专题介绍,许多美术批评家也给予他高度评价。显然,他的艺术创作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同。 范扬在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,从教师到讲师、教授、院长,从书画爱好者到当代实力派画家,范扬一步一个脚印的走来,走得自然而从容。

范扬在绘画上涉猎的范围很广,山水、花鸟、人物他都擅长,而且工笔、写意,创作、小品都画得精彩。他不愿墨守成规,喜欢尝试各种风格、各种画法。九十年代初期,他迷恋工笔人物画,作品多取材于唐人诗意,纯用传统手法,单线平涂,勾勒渲染。画面色调古艳纯净,结构精巧谨严,呈现出一派清新明丽气象,既给人愉悦身心的审美感受,又十分耐人品味。

性情

范扬性情中有一种难得的自信,他把画画作为最重要的事情,而且自信是可以做个大画家的。宋元以后有影响的大家多是山水画家,于是范扬也画起了山水,而且一发不可收拾。中国自古讲究天人合一的哲学观,的确,山水可居、可游,更能体现画家的真性情,展现画家的文思修养。

范扬的山水画同样有着深厚的传统根基。综观他的作品,不乏吴镇、王蒙的茂密深邃,更具赵孟辅、董其昌的沉稳雍容,可贵之处在于,范扬食古能化。他的山水画取法传统,却又不同于一家一派,有着鲜明的自家风貌。

范扬非常讲究状态,他作画时气定神闲,从从容容,犹如良将排兵布阵。他下笔前并非成竹在胸,而是任由情绪的驱使,放笔直取,以率意的笔线勾勒点染,铺排出大的格局框架。而后,根据胸中意想笔笔生发,一遍遍、一层层不厌其烦地积墨、积色,使画面逐渐厚重沉着起来。那些看似随意的点线,最终都被他统率到了整体的形象结构之中,形成了颇具韵律感、节奏感的笔墨符号,呈现出充满内蕴的动感。而这种动感绝无躁动和张扬,却分明透出宇宙洪荒般的山野气象,激荡着观者的心。

“笔厚墨沉”,是范扬山水画所具有的最重要的审美特质。他至今还记得,小时候学写毛笔字时,外婆告诉他,用笔要厚,用墨要浓,这关系到一个人以后的福泽。后来他学山水,取法宋元,却正好是雄浑沉稳的路子。他的水墨山水笔法凝重,中锋用笔,笔笔到位,落落大方。其笔墨点线行笔自然而自由,笔路盘旋起伏,既以朴拙的形式塑造出了胸中意象,又最大限度地保持了笔墨自身独有的审美魅力。

风格

笔墨当随时代。范扬的山水画注重心灵意象的抒写,但绝没有脱离对客观自然山水的认识和感受,也没有做传统笔墨程式的简单组合。他不断从大自然中获取新的审美感受,使自己的艺术创作永葆生命活力。他走出书斋,去皖南、西藏等地写生,直接体验自然给予的启迪。在大自然中体察造化之妙,探寻真山真水的内在精神。在走入自然的过程中,范扬的确升华出了更多的艺术感悟,画,画得更加沉郁厚重了,表现形式上却更加自由、放松、洒脱,逐渐形成了更具自己时代特征的笔墨程式。

从范扬作品《皖南小电灌站》、《皖南山乡》等一批作品中,我们可以进一步感受到画家对笔墨程式的革新意图。画面逐步走向了线与色的单纯结合,画中的笔调韵味,既有深厚的传统绘画底蕴,更有作者对于现代精神气质的一种新体会。作品中的景致平常,具有写生的意味。画面施以青绿设色,以表达眼前所见的真实景象。在笔墨的运用上,挥洒自由,率性抒写,任胸中勃然之气自由驰骋,浓淡青翠随意写去,自然而合乎规矩法度,令人耳目一新。

范扬的认识是清晰的, 作为立足发扬传统精神和笔墨表现性的画家,范扬取得了骄人的成绩。而作为一位探索型画家,他的独特性同样是不可取代的。谁能想到,明天,他又会以怎样的面貌,带给人们新的振奋和欣喜呢!

艺术思想

我说中国画柳暗花明

中国画坛不平稳。

先是李小山说中国画穷途末路。

一石激起千层浪,老画家们也吃了一惊。细想想,大约拿不出什么有力的证据能说明中国画比以往茁壮强大,所以有点张口结舌。好不容易,找到黄秋园的画儿,力捧之,夸奖之,追封为中央美院教授头衔。老一辈人也是好心,不屑与小字辈争执是非,只是婉转地告诉青年人,不以规矩,不能成方圆,少年壮志不言愁,总不如天凉好个秋。年轻一代,少年气盛,不听老人言,不买这个账,他们自有说法。君不见楚骚、汉赋、唐诗、宋词曾当如何?今日也进了故纸堆。京剧两百年,算离得近的,艺术之高明,自不待说;影响之广泛,上至帝后,下到黎民,宫中乡里,海内海外,辉煌绚烂之极矣。待到新式话剧一出,而后再有电影、电视,京剧便冷落了,也成了要保护抢救之珍稀文化了。想想确实不服气,多少工夫下下去,多少精神提上来,行当作派,水袖台步,曾赢得满堂彩。到头来却不及歌星们摇头晃脑、把着话筒、伸胳膊踢腿,赚得痴男痴女神魂颠倒。时至今日,四大名旦不及四大天王,盖叫天不如成龙了。这有点像老画家,吮墨耕砚,舞弄一辈子,你说他这玩意儿过时了,岂不气煞。后来,又有名家说,中国画笔墨等于零,捅了马蜂窝,讨论又开始了。

我们走多远 当下中国画才能走多远

吴冠中先生从来都是“语不惊人死不休”。国家有画院由来已久,汉代就有了国家养画家的记载,后来画《韩熙载夜宴图》的顾闳中也是国家养的画家。在西方,米开朗基罗、达芬奇等都是教廷供养的画家。这些国家养的画家我认为都是真正的大师。我们国家富足,传统文化又这么了不起,养几个画家有什么不好呢。我想说:我身处画院,不是要去做那种会生蛋的母鸡,我要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唱的一只雄鸡,听“雄鸡一唱,东方白”。这也是画院里画家共同的心声。1959年,国家要成立画院,这是周总理提出来的。周总理有眼光,他对于中华文化和文化传承的认识,恐怕要比一般人要深刻得多。

画院在当代美术领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力量,许多优秀的画家都在画院,凭什么张三李四一说话,画院就不办了?上一个世纪是学院主导了中国画的走向,21世纪画院应承担起这个责任。学院是教学机构,画院是创作研究机构,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光复中华文化。关于吴冠中先生的言论我有三点意见:一、画院应该办,二、画院里的画家要作“雄鸡”,三、周总理提出办画院,我们听他的。中国这么大,文化上更需要立定精神。国画现状呈现出多元,但我觉得还是应该有一个方向或主导,这个任务,画院要承担。

艺术感言

    在整个中华民族走在自信自强的上升历程中,包括画家在内的艺术家应该可以先一步感受到这种昂扬向上的气息,画家们本人首先应该自信和自强。这也是我们传统国画艺术的立足之本,只有自信自强的画家,才能创作出辉煌的作品。

作品欣赏

范扬-散花坞烟云-99x55cm

范扬-散花坞烟云-99x55cm

范扬-湖畔高士-70x35cm

范扬-湖畔高士-70x35cm

范扬-松荫禅悟-67cmx87cm

范扬-松荫禅悟-67cmx87cm

蒙古国礼入境-43.3cmx68cm

蒙古国礼入境-43.3cmx68cm

范扬-梅开五福-四尺对开

范扬-梅开五福-四尺对开

范扬-书法-四尺整张

范扬-书法-四尺整张

范扬-岩上桃花开

范扬-岩上桃花开

 

(责任编辑:iart168)

长按或扫一扫识别上图中二维码

关注爱艺术168公众号